現今,有收購實力的互聯網大公司紛紛開始了對不僅局限于互聯網觸媒,乃至線下全人群潛在營銷場景的布局,社交支付,區域上門服務,汽車平臺,百度外賣··· 不同于前5-8年前的情況是:當時網絡是新潮不飽和的待開發市場,人們只要懂得變通,看準一塊可以整合的領域,便可以實現高利潤;而當一個事情最火熱的時候也標志著他的獨占性不復存在。
互聯網思維的意義換種說法只是不受限思維的統籌實現而已,從前些年在網上可以有個新鮮的小場景,到世界就在互聯網上,人們對于不受限思維的接納、適應速率快、深入到一定程度時,追求利潤的企業也回到了事業發展難題的起點和常態中。所以創業者更需要異于常人的靈感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長期學習的積淀才可以找到新的領域,這也是巨頭不斷從自己的一塊向個別方向延展的內在原因。
對網絡與人的互相作用不僅改變行為習慣,也改變網絡的存在形態。舉個例子:電商品牌逐漸占據人心,想吃零食不再是搜尋瓜子、牛奶、櫻桃,而是我買、本來生活、一號店····,品牌詞價值增高,產品詞下降(14年已經開始),付費搜索的廣告局面會變成,收縮得剩下品牌詞和優惠活動。最后的產品詞戰場,猜想會在3C數碼家電,因為單價高,人們需要全網比較,謹慎選擇型號、口碑、性價比,搜索瀏覽行為從引擎流量也會部分轉移至細分平臺。
電商發展迅速,因為買賣交易這一動作在現實中最易實現,在網上也就最易實現,購買永遠是剛需,其必然的轉型,也相對較緩。我們的大腦早已準備好,雖然“品效結合”,“inSearch” 營銷都將是暫時的新重點,可是科技革新不會如此之快(互聯化的信息碎沖擊,新一代潛心在科研的人群比重越來越少),感知系統之間的翻譯(語音SEM,圖像SEM,味覺可視化 .etc)這件事在未來的多久才能普及,大家都不知道,所以上述加引號的兩件事,我們還是要先做好。
相關文章推薦: